当前位置:一点排行 > 人物 > 历史人物 > 手机访问:m.hosaudio.com

陶渊明说的桃花源在哪里 桃花源记的世外桃源在今天的哪里

来源:www.hosaudio.com时间:2020-04-17 16:36:39奇闻指数:编辑: 手机版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是一篇流传千古的杰作。他的曲折动人的情节,生动流畅的描述和栩栩如生的人物, 为人们展示了一个百姓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桃花源。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陶渊明说的桃花源在哪里 桃花源记的世外桃源在今天的哪里

据说,在晋朝太元年间的武陵地方,有个渔人,经历了一次美妙的奇遇。一天,他沿着一条小溪划舟向前,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一片桃花林间。这里是一片桃花的海洋,树上满眼是盛开的桃花,地上到处是飘落的花瓣,桃林夹着溪水向两岸伸展,一眼望不到尽头,令人心旷神怡。渔人很觉奇怪:我以前怎么从来没到过这地方呢?

他好奇地划着小舟,打算找到这片桃花林的尽头。划呀划呀,他终于来到了小溪的源头。只见这里有一座山,山脚下有一个山洞。渔人拴好了自己的船,沿着山洞向里面走去。起先,洞中的通道很狭窄,走了几十步后,洞口一下子宽敞起来,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令他万分惊奇的新天地。

举目望去,这里有宽广平坦的田野,整齐排列的村舍,清澈美丽的池塘,绿叶婆娑的桑树和竹林⋯⋯那些在田地里劳作的农夫,路上行走的行人,房前闲坐的老人,河边洗衣的妇女,说着、笑着、唱着,神态都十分快乐,这里仿佛没有忧愁,没有痛苦,没有伤悲,甚至鸡鸣和狗叫的声音都是那么平和。这里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

洞中的人们瞧见了这位陌生的渔人,都围拢过来。交谈之后,大家都热情地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做客,好像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渔人来到了一个人家,那家人杀鸡摆酒招待他,许多村民来看望他。渔人问他们是怎样到这地方来的,他们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原来,他们的祖先是秦朝人,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逃难来到了这里,以后再也没有到山洞以外去,于是,便和外面的世界隔绝了。
这些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了世外之人,这里也成了世外桃源。
渔人听了他们的述说,十分惊奇,问他们道: “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吗?”
他们都说不知道。
渔人就把外面发生的事情,朝代的更迭,像讲故事那样讲给他们听。从陈涉吴广揭竿而起讲起,什么刘邦灭了项羽建立汉朝呀,汉武帝出征匈奴呀,王莽篡位呀,刘秀称帝呀,魏蜀吴三国鼎立呀,五、六百年的历史使他们感到十分新奇。

后来,渔人又被别的人家请去吃饭,家家都用好酒好菜款待他。过了好多日子,渔人思家心切,临别之时,大家叮嘱他说:“千万不要把我们这儿的情况跟外面的人说呀!”

渔人告辞以后,顺着来时的路途往回走,并沿途做了记号。
回到武陵,渔人立即跑到太守那里,向官府报告了他的见闻。结果,他带着官府的人沿小溪前行,却迷失了道路,再也没有找到原来的记号,找不到那个世外桃源了。
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 “道子专权,国宝乱政,王恭起兵,桓玄夺位”,朝廷腐败,骄奢淫逸,百姓生活痛苦不堪。谁不向往那没有剥削和压迫,自耕自食,融洽相处,老有所养,幼有所育,自由安乐的社会呢?

《桃花源记》激起了人们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人们从各个方面探寻桃花源的真实所在,可惜,其说不一,莫衷一是,直至今日,仍是一个不解之谜。

关于桃花源究竟在今天的哪里,从历史上考证有以下几种可能:

武陵源

桃花源得名自陶潜的《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由此可见,桃花源的地理位置应位于“武陵”这个地方。那么武陵到底在哪儿呢,《通典》卷一百八十三:“朗州今理武陵县。春秋、战国时皆属楚地。秦昭王置黔中郡。汉高更名武陵郡,后汉、魏至晋皆因之。晋赵廞问潘京云:‘贵州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郡,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数为所攻,光武时移东出,共议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称高平曰陵。’《武陵记》桃花源,即此地也。”
那么上面提到的“郎州”即“武陵”又在哪儿呢?“武陵”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领)县十三:索(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地,故城今鼎城区韩公渡镇城址村)、孱陵(今湖北公安县与湖南安乡、澧县、津市、南县、华容等县地)、临沅(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大部和桃源县地)、沅陵(今沅陵、泸溪、吉首、麻阳等县地)、镡成(今洪江市、靖州、绥宁、会同、通道、中方等县地,错入今贵州省境)、无阳(今芷江、新晃、怀化等县地,错入今贵州省境)、迁陵(今保靖县地,错入今重庆市境)、辰阳(今辰溪、麻阳、花垣、凤凰等县地)、酉阳(今永顺、龙山、古丈等县地,错入今重庆市境)、义陵(今溆浦县地)、佷山(今湖北长阳县地)、零阳(今慈利、石门、临澧、澧县等县地)、充(今永定区、桑植县地)” ①。武陵郡又称“义陵郡”。其来历据晋人常林《义陵记》云:“项羽弑义帝于郴,武陵人缟素哭于招屈亭,高帝闻而义之,故曰义陵。”郡治义陵县(一说治索县)。建置时间,据《后汉书·郡国志》武陵郡下原注:“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前202)年更名。”[《水经注·沅水》记为“汉高祖二年(前205年)]

文学参考

由此可见,陶潜所说的桃花源应该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并且在历代写“武陵”的诗文中,如唐孟浩然的《武陵泛舟》、王昌龄《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为题》、《武陵开元寺黄炼师院》、司空图《武陵路》、曹唐《武陵洞》、五代王建《武陵春日》、宋梅尧臣《武陵行》、张斛《武陵春晓》、唐庚《武陵道中》、胡浚《武陵竹枝词》(六首)等诗,基本上是写桃花源,标题却写的“武陵”,往往把“武陵”当作桃花源的代名词。
常德市内现有4A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桃花源风景区,景区内风景秀丽,历史遗迹众多,酷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所以我们认定湖南常德内的桃花源是最接近陶潜文中所描绘的仙境。
然而为了考证更加严谨,我们在此也不下定论,只是认为湖南常德桃花源更接近陶潜所描写的桃花源。

对以上的各类说法进行下归纳,可以得出以下几种结果,试看下述的几种说法,哪个使人信服。

根据地名说。

有人认为,现今湖南省桃源县有一景点,恰似“桃花源”。那里面临沅水,背靠青山,景色秀丽,林木深幽,有唐人建的寺、观、有宋人建的楼,有明清两代人建的景点,仿佛都符合作品中“渔人遇仙”的意境。但据考证,宋代才在这里设县命名,那些景点和建筑肯定是后人的附会。此说过于牵强。

根据时代说。

有人认为,桃花源应为湖北武陵地区的苗民村落。其根据是,东晋时期,湖西苗族正处于父系氏族初期的社会,贫富不悬殊,无徭役,无官税,百姓们生活安宁,相处平和。另外,武陵地区的苗民崇拜桃树,并有杀鸡待客的习俗,但具体地点,无人说得清楚。

根据作者游踪说。

有人认为,桃花源是在古海州的宿城山凹。据考察,这里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无陆路与外界相通。据说,陶渊明曾任过参军,到过此地,领略过宿城山凹的美丽景色———那里极像《桃花源记》描述的洞内外景观:“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方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或许是陶渊明心目中的桃花源?

根据作者家乡说。

有人认为,桃花源就是陶渊明家乡浔阳柴桑附近的康王谷,这里亦称“桃花源”。康王谷长三十余里,不是知情人即使来到康王谷口,也不会知道其中有深谷。这里的春天繁花似锦,遍野飘香,美丽的田园风光几乎与《桃花源记》里描绘的世外天地一模一样。作为家乡人,陶渊明肯定是康王谷的“知情人”。康王谷成为他笔下“桃花源”的原型,十有八九。

上述种种说法,各有千秋。至今没有一个公认一致的答案。这也并不奇怪,“桃花源”毕竟是人们向往中的世外之地,怎能处处“对号入座”呢!

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以打鱼为生的人。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了已经走了多少路。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长。其中没有其它树,青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渔夫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便出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夫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和桑树竹子之类的东西。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夫,感到非常惊讶,问渔夫从哪里来。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夫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渔夫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夫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夫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夫说:“这里的情况不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夫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失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他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本月排行

历史人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