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点排行 > 教育 > 培训 > 手机访问:m.hosaudio.com

新高考时局图:改革实施第四年,哪些“蓝海”

来源:www.hosaudio.com时间:2020-01-19 17:11:06奇闻指数:编辑: 手机版

教育, 

今年是新高考改革实施的第四年,也是改革试点生参加高考的第二年。

2014 年,国务院颁布了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拉开了新高考改革的序幕。这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最大规模最大范围,全方位立体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2017年,上海、浙江率先进行了试点。2018年,则将有包括江西、河南、四川、湖北、广东等在内的17个省份迎来新高考改革。

取消文理分科、一年多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逐渐成为改革共识。

而在四年改革中,浙江、上海在试点中探索出了怎样的改革经验,在改革行进中又暴露出哪些问题值得深度探讨。

总分制漏洞背后的投机行为

依照浙江上海的改革经验,目前新高考大体上形成了“3门必考+3门选考”的模式。也就是说,除语数外三门必考科目之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三门选考科目。高校则根据大学专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对相关专业的选考科目提出要求与限制。这就形成了高校与学生的双向选择。

然而,从去年得到的反馈来看,最为突出的问题在于,物理面临无人选的尴尬境地。据2017年浙江省公布的数据,七门选考科目中,选物理的学生排到了第六位,即总共25万考生,选物理的学生只有约8.9万名。这与最初的设想大相径庭,物理身为现代科学的基础,按当初高校给出的方案,如果考生选考了物理,则91%的高校专业不受报考限制。

事实上,物理爆冷门的背后,是一系列的投机行为。

“新高考改革其实是希望以更加个性化的方式选拔人才”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蒋永红指出,“但是依旧是把高校按照等级排序、按照统一的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把有序的高校和有序的学生建立对应进行录取,这就形成了巨大的投机性。”

就现有的改革方案来看,尽管提出了综合素质评价,但高校录取学生的标准依旧是总分制。而新高考改革总分制的设置,存在着不小的漏洞。其中,三门必考科目按照卷面分来计算,选考科目则实行赋分制。所谓赋分制是指按照学生在人群中的排名赋分。例如浙江省设定选考科目40分为起点,共21个等级,级差3分(如下图所示)。也就是说,无论一个孩子分数多少,只要在选考人群中排名前1%,最终将以100分计入总分。

不少教育人士向蓝鲸教育坦言,这样的方案设置,其实忽略了选考人群的实力和人数。本着“物理题难且选考物理的大多是尖子生”的想法,大多数的家长孩子选择拒绝做分母,避开物理也就成为了必然。

事实上,避开强者选择和弱者比拼的田忌赛马式选考策略在过去一年的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而高考改革者为了与投机者博弈,出现了打补丁的现象,即改革中出现了问题,后续出台一些措施进行补救。比如针对物理之殇,浙江省设置了物理科目最低选科人数的保障基数,如果低于这个人数,就要按照这个人数来赋分。而之前为了避免一考定终生,浙江省为学生设置了四次考试的机会,却导致有的学校抢跑道、赶进度,最终浙江省再次调整,将选考时间全部划归到高三进行,选考时间也进行调整与教学进度接轨。

高校招生尚未明朗

考试与招生可谓是一体两面。物理选考人数大幅减少随之而来的联动效应便是招生的学生质量与本身学科的要求不匹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通过媒体发声:“由于大量孩子不选物理,像浙江大学这样非常科学化的学校,招生时就感到非常无奈。”复旦大学曾出现了物理考试不及格率达30%的现象。

事实上,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各大高校的专业应该依据自身的要求对选考科目提出要求,更加突出自身专业的办学特色。但是,从2016年反馈的数据来看,招考中有90%的大学和专业都没有设置任何科目要求。

不少教育界人士向蓝鲸教育表示:“大学也同样面临着抢夺优质生源的问题。而如果在自主招生中设置门槛,其实不利于学校的招生。”

以浙江为例,在志愿填报上实行按专业+学校报考,而不再是学校+专业。尽管只是顺序进行了调整,但是本质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校+专业的录取方式,意味每个专业都会有一个独立的分数线,在没有学校的托底的情况下,即使是985、211大学的部分专业,也将面临着招不到合适生源的现状。

前期储备不足后期跟不上脚步

“3+3”的选考模式,对于学校来说,最先带来的问题就是走班制教学。如果要完全满足学生们自主选择需求,这对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以及综合管理方面的能力都提出要求,同时也对教育经费投入、教师编制等等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提出了挑战。

上海市沪新学校刘贤校长举出这样的例子:“因为学科性质和老师教学差异,如果加三选科完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可能会出现极端现象,有的课极受学生欢迎学生都去选,有的学科选的人少或者没有人选。这将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如师资储备的匹配度、教室场所供应,课程的管理及教师绩效分配等。

在过去的几年改革中,不少学校资源和师资跟不上,于是选择将原本的选考进行了“套餐化”处理。比如就有媒体曾爆料,为了能够在赋分制的基础上抢占优势,学校强迫学生选择某几门课程,以扩大分母同时获得学科优势。

刘贤校长坦言,对于新高考改革的到来,学校若前期没有基本的储备,很容易出现师资、场地和管理等方面跟不上改革步伐的情况。在师资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她表示:“首先要处理好尊重学生选择满足学生需要和学校资源配置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其次学校也要解决好学校特色教师培养和优势学科培育的问题。”

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前

新高考改革同样也给备考的学生和家长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按照浙江的改革方案,学生可以从七门选考科目中选择三门进行选考,上海则是六门科目中选择三门。这意味着将出现20多种组合形式。而招生中,不同大学的不同专业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对考生选考科目提出不同的要求,志愿填报也因此变得多元化。比如在去年公布的方案中,复旦大学历史学类专业要求选考科目为历史、政治、地理,即学生有一门科目选考,就可以报考该院校该专业。

而上海交通大学就要求考生报考该校理科专业,必须有一门选考科目为物理。这样的措施将选择权下放给学生手中,也意味着学生要清晰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提早了解大学的各大专业设置和发展方向。

对此,不少专家提出了质疑。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陆一就曾发表文章表示:“让高中生在高一高二就投身科目选考的轨道,并且自我承担后果,这是粗暴而不负责任的……这次改革看似推崇选择性,其实根本不尊重学生自己去寻找真正的内心所向,没有给成长留下空间,反而迫使高一高二的学生立即终结不确定的自我生长,听命于成人的精明世故,把他们过早地推入应试轨道。”

蒋永红也表示:“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迁,我们很少会出现一辈子从事一份职业的情况。但是从现在的改革趋势来看,其实仍然是‘一考定职业、一考定专业’。在许多孩子对职业还没有概念的情况下,早早地进行分科其实是很糟糕的。”

但同时,蒋永红进一步指出,学校教育不能与脱离社会,职业教育要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学生的职业取向不是简单的规划而能够解决的,而是伴随着学生和社会、大学了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我们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提前,要从高三、大学挪至高一高二甚至是初中、小学。

刘贤表示:“必须提高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整体规划、适时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果等到高三再落实此类课程,为时已晚。”在沪新中学,“家长职业讲堂”、 “学长学姐讲坛”、“我的未来职业”等活动有序开展。

回顾四年来的改革,刘贤表示:“高考改革,兹事体大,尚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确切地说,高考改革正在路上,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高考改革将永远在路上。”

而蒋永红坦言,目前新高考改革的功能依旧是在分配教育资源,而只要这个功能存在,投机性行为就会存在。“但未来改革的趋势一定是让投机性减小,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实的发展”蒋永红说:“现在的高考改革依旧是要看分数,没有真正到达对学生多元化评价和测量。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学、机构还不具备这种能力,这需要时间。”

相关推荐阅读:

教育部新规出台,民办教育将如何寻求新机遇?

减负政策执行后,“家庭教育”和“精英教育”要火了?


本月排行

    培训排行